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有这么一场战役,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超过350万,让全世界都屏住呼吸。因为这场战役决定了二战的胜负,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,最为惨烈的战役,惨烈到街道的长度不是以米来计算,而是以尸体的数量堆积,惨烈到士兵在战场上的存活时间不足九分钟,军官仅存活三天,惨烈到令国家整整丧失了一代人,出现了集体年龄断层!
今天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那场史诗般号称“二战绞肉机”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役。
至德国入侵苏联后,后期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,加上指挥的失误,导致莫斯科会战以失败而结束。
1942年夏季,按照希特勒的要求,德军统帅部制定的代号为蓝色行动的计划,该计划准备进攻高加索地区,夺取苏联最大的能源基地巴库油田,同时摧毁苏联东南部最大的工业城市斯大林格勒,以此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。
展开剩余93%希特勒把在东线作战的南方集团军群,分为A和B两个集团军群:A集团军群下辖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;B集团军群下辖第4装甲集团军,以及第2、6集团军;除了这两个集团军群之外,还集结了匈牙利、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等附庸国军队作为第二线兵力。
1942年7月5日,德国陆军元帅,新接任B集团军群的总司令马克西米连.冯.魏克斯指派下辖的第6集团军司令,德国陆军上将,副总参谋长弗雷德里克.威廉.保卢斯,负责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。
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,斯大林当年曾经在这里击溃了哥萨克白卫军,从此便以他的名字命名。作为重要的苏联南方交通枢纽和工业城市,同时还是通往粮食,煤炭,石油的主要产区门户;除其地理战略位置上的重要,还体现在斯大林格勒是以伟大的苏联领袖名字而命名,地位仅次于首都莫斯科,是苏联人民精神和信仰的寄托。
当时驻守斯大林格勒苏联方面军,只有总数约为16万人的第62和64两个集团军,配备有2000门火炮,400辆坦克和454架飞机;而由保卢斯率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是德军中的精锐部队,兵员数量超过27万人,配备有3000门火炮,500辆坦克,还有德国第4航空队的1200架飞机空中支援,不管在人员还是军备的对比,苏军完全处于下风。
7月17日,德第6集团军在顿河草原的普罗宁村与苏第62集团军遭遇,双方展开激烈的交战。在德国空军的支援下,对空防守薄弱的苏军只能后撤,东线战场乃至二战史上最有名、最惨烈的“斯大林格勒保卫战”拉开了序幕……
7月23日,作为最高指挥官的保卢斯将第6集团军分为南北两部,向守护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发动凶猛的攻击,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撕开了苏第62集团军的右翼,包围了苏军3个步兵师,同时也让第64集团军陷入被动之中。
第64集团军在两天前才赶来支援,由于调动的时间非常仓促,战略部署还未完善,与德军一触即溃,损兵折将下只能退守顿河东岸。斯大林闻讯大为震怒,将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总司令铁木辛哥元帅撤换下来,指派苏联陆军上将,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前往斯大林格勒前线指挥作战。
7月26日,由保卢斯指挥的德国第6集团军,逼近斯大林格勒前面的卡拉奇渡口。若德军占领渡口,那么斯大林格勒城内的苏军补给线将被切断,同时德军将畅通无阻地渡过顿河直捣斯大林格勒,形势万分危急。华西列夫斯基果然不辜负斯大林的期望,兵行险招下将刚刚组建的第1和第4坦克集团军投入斯大林格勒战场,赶在顿河东岸苏军防御线崩溃前发动突击战,挡住了德军在西岸的攻势,并粉碎了德军对苏第62集团军合围的企图。
苏军突击战的成功,令此时闻讯的希特勒大骂保卢斯无能。而在几天前,这位元首同志召集德国高层将领开会时,还曾公开表扬并称赞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在战役初期取得的丰硕战果,决定加快对苏联的进攻和苏军的打击节奏;为扩大战果,希特勒调离了B集团军群中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,帮助A集团军群夺取高加索地区的油田,而对攻取斯大林格勒的战役,则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上;此时第6集团军的败退,令希特勒对之前的决定后悔不迭。
7月30日之后,希特勒一改当初的决定,急令原本支援A集团军攻打高加索地区的第4装甲集团军,火速回援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攻打斯大林格勒,正是这个决定影响了纳粹德国的命运。由于频繁更改军令,让B集团军群的行动和进军速度迟缓,影响所造成的“蝴蝶效应”却更为严重,苏军利用这个时机召集军队,重新有了增援斯大林格勒的机会。
接照希特勒现有的兵力,原本就没有迅速占领高加索地区的能力,按照最初的战略布署,若不兵分两路,B集团军群将攻击力集中至斯大林格勒,一股作气占领的机会大大增加,希特勒的自大张狂,使德军陷入既攻陷不下斯大林格勒,又占领不了高加索地区的进退两难境地之中。
8月17日,德军以惨重伤亡的代价占领顿河西岸,历时1个多月的顿河大弯曲部战役匆匆结束,在苏军拼死的防御下,德军才突破了不到80公里。
希特勒见战机不妙,又重新调整了对斯大林格勒的战略计划,令德第6集团军组成北突击集团,第4装甲集团军组成南突击集团,共计21万人于8月19日组成强大的钳形攻势,对斯大林格勒和周边地区形成包围圈。
8月23日,斯大林格勒上空响起阵阵防空警报的凄鸣声,德军出动2000架次轰炸机,对斯大林格勒投下了无数吨航空炸弹和燃烧弹,整个城市都在爆炸和燃烧中成为一堆废墟,连河面上都是石油的伏尔加河都变成了火海。
德军数小时的不间歇轰炸让斯大林格勒仿佛地狱,燃烧的大火令夜空都亮如白昼,德军的破坏让苏军的通讯线路遇到严重破坏,指挥部和军队之间失去了联系,到处都是一片混乱。
直到次日,苏联空军赶到战场。但在德军先进的梅塞施米特109和屠夫战斗轰炸机的狙击下,苏军的雅克战斗机没有占到丝毫优势。在德军继续轰炸中的第一周,近5万苏联平民在轰炸中丧生。
与此同时,德国陆军的突击也在不断进逼;由第6集团军组成的北突击集团,已经抵达至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北郊,而由第4装甲集团军组成的南突击集团则占领了京古塔车站,
德军主力精锐源源不断渡过顿河,向斯大林格勒市区进攻。就在战况十万火急之时,有“战神”之称的苏军元帅朱可夫临危授命,被斯大林任命为最高统帅,并和第24、66集团军,近卫第1集团军火速增援斯大林格勒。
8月29日,朱可夫接手所有部队并进行战略部署,9月5日向德军发动反击。苏军的反击让保卢斯刚刚稳定的阵脚大乱,同时也减缓了进攻的步伐,不得不把进攻市区的德军调到郊区抵挡苏军的反击。
整整四天的时间,苏德双方相互对峙攻击,都不能进入对方的阵地一步。朱可夫深知凭借自己手中的现有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兵力,还不能够击溃德军防线。直到9月12日德军突破斯大林格勒城防,从南面突击至伏尔加河,苏军此时才撤退斯大林格勒外围,转而防守市区内狭长地带,在这里双方军队将展开二战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攻坚战。
1942年9月13日,德第6集团军在保卢斯的带领下作为主力,从斯大林格勒以北开始攻城,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南面逼近;次日第6集团军从北面攻入市区,与苏第62集团军一见面就展开激烈的巷战。
此时斯大林格勒80%以上的建筑物已经在德军的轰炸下成为废墟,在废墟中无数重要的战略据点成了反复争夺的对象。比如斯大林格勒中心的第一火车站,互相占领达13次之多,往往夺到的一方还未捂热,就被另一方抢走了;马马耶夫高地,双方的争夺战更是不眠不休地持续了140个昼夜,猛烈密集的炮火令高地变成了一个坟场,苏德至少有30万人在这里阵亡,也没有人算过阵地互相易手的次数,因为参战的双方士兵没有一个人能从头到尾地活着从战场上走下来。
斯大林格勒内的苏德士兵对城里每一处房屋、工厂车间、路基、水塔等设施,甚至是一排篱笆,一堵墙,一堆破瓦砾都展开生死搏杀,战斗程度在二战乃至整个人类战争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惨烈。
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,普通士兵在战场上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9分钟,军官存活时间不超过3天,甚至在苏军中规定,普通士兵存活一天就可以当上连长,活两天是营长,能活三天升团长,可惜绝大多数士兵都没能看到第二天的日出。
相对整个战场而言就是一台绞肉机,比如就苏第62集团军而言,前前后后共投入两个军24个师,但总人数从未超过6万人,往往投入一个师的兵力,三天后就全军覆没;由于双方作战距离极近,都是以近身搏杀为主,敌我双方都可以听到彼此急促紧张的呼吸声。
就在双方进行激烈的巷战时,维修工人们就在炮火纷飞的阵地旁,紧锣密鼓地修理战争中损坏的坦克和各种武器装备,让它们提早上战场发挥作用;苏军的许多坦克甚至连油漆都没涂,从生产车间直接开赴到战场上。
不仅是战场上双方军队的对决,对于双方领导人来说也是场扳腕较量;斯大林对于这座由自己姓名命名的城市,要求死守并且决不能落入德国人手中;对希特勒而言,斯大林格勒的精神意义超过了其战略价值,若攻陷它那么就可以摧毁苏联人民的精神支柱,全面占领苏联就指日可待了。
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,德第6集团军指挥官保卢斯得了眼部肌肉痉挛,苏第62集团军司令员崔可夫也患上了湿疹;1942年11月,在经历了三个月的战斗中,德军占领了城市的80%,始终未能吞并苏军拼死抵抗下的那20%。
对于深陷斯大林格勒战场的德军来说,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巨大的危机笼罩在他们头上。此时的德军的战线纵深已经超过3200公里,以目前德国的兵力和资源,根本无法满足这么长的战线补给需要,更危险的是这些战线全部都是由德军南面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,北面的第3集团军,意大利第8集团军,匈牙利第2集团军等装备和战斗意识都极差的附庸国军队驻守。
此时的苏联正利用德军的这些漏洞,在11月13日制定了相对应的“天王星行动”,其计划宗旨就是主要打击德军虚弱的外围,从南北两面将德军围歼,而虚弱的外围就是德军那几支附庸国部队。
朱可夫秘密集结大量兵力,到了11月中旬,聚集在斯大林格勒城外共有3个方面军,10个合成集团军,1个坦克集团军,4个空军集团军以及其他兵种,共143个师兵力总数超过110万人,配备有15500门火炮,1460辆坦克,1350架飞机;
而德国B集团军群共有80个师3个旅,总兵力近100万人,配备有10290门火炮,675辆坦克和超过1200架飞机。
11月19日,苏联红军“天王星行动”展开,从南北两面发动反攻;北面反攻的苏军一天之内就撕裂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阵地,次日南面苏军也击溃了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,23日南北夹攻的苏军于卡拉奇会师,并将德第6集团军27万人包围,还有约5万余人的德军处于包围圈之外。
希特勒得知保卢斯被困的消息,严令其坚守斯大林格勒,若保卢斯投降,那么德国军队再想收复斯大林格勒就非常困难,甚至要付出比之前数倍的努力还无法如愿以偿。
苏军猛烈的反攻,希特勒尝试着让二战德国三大名将之一的曼斯坦因,前去斯大林格勒营救保卢斯。12月12日,曼斯坦因发动代号为“冬季风暴”的营救行动,他指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为先锋队,一度曾突击至距离保卢斯被困的48公里处,却发现自己有困入苏军重围的极度危险,于是联系保卢斯第6集团军向南面突围,与第4装甲集团军汇合,但保卢斯此时燃料时刻面临断绝的危机,以此为借口的他拒绝了曼斯坦因的汇合提议,最终“冬季风暴”营救行动流产。
1943年1月10日,苏军发起大反攻,22日苏军夺回古门拉克机场后,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线被切断,只能坐以待毙。保卢斯向苏军投降的建议被希特勒拒绝,这个不甘失败的战争疯子竟然还给保卢斯颁发了德国陆军元帅节杖,因为在德意志的战争史上,还没有任何一个元帅被敌人生俘过,希特勒的意思就是要保卢斯死战到底,若是控制不住局势,就自我了断效忠德国;保卢斯走投无路,心灰意冷下在自己的地下室司令部率领22名高级校官,2000名校级以下的军官,超过9万名德军士兵投降了苏军,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投降的陆军元帅。
2月2日,苏军将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北部的德军肃清干净,到最后一个敌军据点被清除,历时200多天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彻底结束。
这场史诗般的卫国战役,德军共计战斗减员150万人,3500辆坦克,1.2万门火炮,3000架飞机,占整个东线战场的1/4。苏军虽然获得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,其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,充其量也是惨胜。苏联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敢公布伤亡数据,历史学家们认为,为保住斯大林格勒,苏联的伤亡人数决不会低于150万人。
希特勒在这场战役中的自大狂妄付出了代价,自“斯大林格勒会战”后,德军一蹶不振,被苏军抓住战争主动权,从防御转向反攻,也打出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威望,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发展和合作。
因此,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东线战场乃至整个二战的转折点,此后同盟国全面转入对轴心国的反攻,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。
作为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战役之一,斯大林格勒却是整个前苏联的民族伤痛,这场战争使苏联失去了整整一代人,也成为解体后的延续记忆………
(以上文字,如果喜欢,请点个关注!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必删!)
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敬请关注“刚子侃历史”吧!每一期将带给您不同的视觉感受。
发布于:天津市